發揮法治保障作用,增強市域社會治理定向力。依托西夏區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,建成“一站式”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,公共法律服務工作中心、站、室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基本建成。為所有鎮(街)和村(居)配備智能公共法律服務自助終端、法律顧問,實現“互聯網+公共法律服務”以及村居法律顧問全覆蓋。簡化法律援助受理流程,推廣經濟困難證明告知承諾制,優化法治服務保障。擴大法治文化陣地覆蓋面,打造普法長廊,營造濃厚普法氛圍。組織普法志愿者開展法治活動,讓轄區居民養成辦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決問題用法、化解問題靠法的好習慣。
發揮德治教化作用,激活市域社會治理內生力。創新德治教化傳播載體,利用“紅石榴快板”“樂鄰好聲音”等特色宣講品牌,持續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落地生根。將移風易俗納入精神文明創建考核指標體系,充分發揮村民議事會、道德評議會等村民自治組織及村規民約作用,構建德治教化建設長效機制,開展西夏區“好家風好家訓”“最美西夏人”等評選表彰活動,涇華園社區、顧家橋村、張文學家庭獲評自治區級移風易俗先進單位(個人),70戶家庭獲銀川市級榮譽表彰。
發揮自強強基作用,激發市域社會治理原動力。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,持續組織開展“社區民主協商月”活動,實現居民的事情自己管,大家的事情大家辦,營造“有事好商量、有事會商量”的濃厚氛圍。以居民需求為導向,吸納業委會、物業公司、小微企業、社會組織等為成員單位,以“進網格、訪民情、解難題、辦實事”為主要內容,做到“需求在網格中發現,矛盾在網格中化解、服務在網格中開展”,努力實現“小事不出村(居),大事不出社區”。深入推行“55124”工作法,形成村黨組織領導、村民代表會議議定、村民委員會執行、村民監督委員會監督的村級治理結構,并運用現代城市網格化管理技術,巡查、核實、上報、處置各方面問題,實現網格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務、自我監督。
掃一掃 手機瀏覽